文学读书 - 安徽大学生网

重读抗战之二十二•抗战期间上战场的大学生是少数

引言:这一期的《重读抗战》我们来聊一聊抗战中的大学生。在很多人映像中,提到抗战中的大学生,大家眼前会浮现出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投身抗战甚至大批参军报效祖国 的画面。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仔细审视近代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可以发现他们并不如后人想象的那样高大,作为一个群体,大学生个体之间的素质差异 极大,有热衷政治的,有立志学术的,也有耽于玩乐混吃等死的,大学生群体整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对日抗战上,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独特特点。
民国大学生大多与社会脱节致眼高手低花天酒地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体系源于西方,最初中国 只有太学而无大学,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时,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新政”的一部分,京师大学堂也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开启了 中国近代新式大学教育,此后大学生最为一种社会群体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并活跃于民国时期,从五四运动开始,近代诸多社会运动都有大学生参与。
甫一登场,大学生便呈现出慷慨激昂的特点,晚 清时的论者对他们寄予厚望,所谓“前途茫茫排山倒海之伟业,俱担荷于今日学生之七尺躯,则对上等社会所负之责任重也。”论者将大学生群体视为中国重新振兴 的希望,也因为如此,大学生在中国近代的政治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但实际上,近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并未摆脱士农工商的界定,在社会角色定位上,他们仍然认为 自己处于“士类”,也由此导致不少大学生与社会脱节,缺少行动力。
民国时期的大学是精英教育,能够读大学的人多出于殷实之家,这导致大学生中有相当多的“阔少爷”,女生带老妈子上课,男生让门房跑腿,在当时的高校十分普遍,这类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带着佣人上大学,读书期间混吃等死,等着毕业父母给找工作。
不少民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是在“早上睡懒觉,上午打球玩,下午看电影,晚上去餐馆”中度过的。更有甚者,大学期间专心逛窑子,过生日去妓院摆花酒。比如胡适在日记中记载,他在大学时,正好20岁,当时所读的中国公学难以为继,家中上演分家产闹剧,胡适生活一团遭,于是整日花天酒地,在胡适的日记中,他在59天里打牌15次,喝酒17次,进戏园11次,逛窑子10次。在日记中,胡适还记录了1910年2月12日雨夜,因为喝花酒后回家闹事,被巡捕罚款5元的事。当然,胡适作为学者,日后回忆这段事难免痛心,称这是“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
相比于胡适,素质更低的阔少大学生,逛妓院就 更加荒唐了,争风吃醋,在妓院大闹的也不在少数。李开周在《嫖妓与租房》一文中,讲述了一名阔少嫖妓闹事的故事:瞧见对面房间一老头儿拥着一位青春靓丽的 姑娘,气不打一处来,向老鸨拍桌子:“怎么不把那好的介绍给我?”老鸨说:“对不起少爷,人家是包月。”“包月?那老家伙一个月出多少钱?我多出三十块大 洋,你去叫他滚蛋!”老鸨见钱眼开,当即跟老头儿毁约,于是那姑娘就“转包”到这位大学生名下了。
除了嫖妓喝花酒,民国大学生还热衷于逛舞场, 而且丝毫不受时局影响。跳舞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娱乐新玩法,大学生作为先锋群体,自然率先参与,一时间大学生纷纷出入舞场,左拥右抱,当时上海大学生复兴 运动促进会发表宣言描述说大学生“悉逞豪奢,挥霍无量之金钱,换得暂时之肉感,用意既殊,流弊立现,诱人堕落,莫此为甚。”
当时有大学生记述了自己逛舞场的“第一次”体 验:“回到学校里,心儿还是常常在跳舞场中。那薄薄的衣裳,高耸的乳峰,跳躍的酥胸,无一不给我以一种有力的迷惑。我屡次想做舞场的第二次的顾客,尽情地 拥抱那美丽的女人陶醉。”显然,逛舞场可以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肉身满足,于是情不自禁进入舞场。
这些爱逛窑子跳舞的大学生,对社会知之甚少,本身能力一般,但因为家庭出身好,多数人都在找工作时都抱有极高期待。统计数据显示,民国时期大学生中,56.3%出身于官宦家庭,20.3%出身于实业家庭,因此他们本身就期望获得较好的工作,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也抱有极大期望,假如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当一个小职员,这会被亲戚朋友所不齿。
1937年8月5日,《中央日报》刊登了一则对未就业大学生期望月薪的调查,毕业于北平国立师范大学的文学学士叶女士,期望月薪140元,国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黄某,期望月薪150元,而且要求的工作地点是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实际上,当时北京的中学校长,月薪也不过为一百元,一般城市里的小康家庭,月收入也就15到30元,可见大学生的期望有多高了。
在工资上的高期待外,民国大学生在择业上,也有独特的行业期待——当公务员。进入政府机构,是当时多数大学生的选择,“把做科员书记当着唯一的目标,绝好的出路。”除了想当公务员,这些大学生也不想去偏远农村。
然而如前文所述,不少民国大学生自身素质低下,大学四年混吃等死,没学到真本事,自然找工作困难,加之民国大学文理严重失衡,文科类大学生数量众多,而当时的中国有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这导致大量文、法、商科学生失业。
就算大学生顺利毕业谋得一份职业,其表现也令 用人单位难以满意,中华职业教育所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大学生)关于学力方面:文理欠通;计算迟钝;书法恶劣或潦草;英文不会用。关于办事 方面:缺乏兴味;缺乏经验;没有责任心;没有决断力;太鲁莽;有始无终,遇事敷衍;不听指挥。关于道德方面:自视太高;脾气太大,计算薪俸。关于行为方 面:不惜物力,有浮华气;好批评人;太奢侈;不讲礼貌。关于交际方面:无应变才;好滥交友;以烟酒为应酬品;说话少信实。”
学非所用,专业技能不突出,工作岗位少,加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这种负面评价,自然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就失业。
分享海报

(责任编辑:anne)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上一篇:出逃的记忆——《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下一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12次向青少年推荐图书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0 条评论
快上安徽大学生人才网找工作,做兼职!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重读抗战之二十二•抗战期间上战场的大学生是少数

在很多人映像中,提到抗战中的大学生,大家眼前会浮现出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投身抗战甚至大批参军报效祖国的画面。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仔细审视近代中国的大学生群体……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