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 安徽大学生网

滁州学院赴宿州探寻马戏之乡小分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8月7日电(滁州学院 通讯员 唐贤志 干开雨)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滁州学院学子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19年8月4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赴宿州探寻马戏之乡实践小分队”的四名成员到达宿州市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宿州埇桥马戏的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埇桥马戏简史

8月7日上午,小队成员集体参观宿州博物馆以便了解埇桥马戏的“前世今生”。宿州埇桥马戏艺术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到清朝末年已具有相当规模。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至30年代末,诸如狗熊站立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车、老虎钻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由此逐步形成。目前宿州市拥有马戏表演团体近三百家,从业人员两万余人,年收入十亿多元,占全国马戏市场半壁江山。埇桥区被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宿州市成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浏览大图

经博物馆解说人员的介绍后,成员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杂技、马戏艺术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重视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节目,培养和提高民间艺人的表演技能,丰富和创新演出节目,国有、民营马戏组织并存,宿州马戏队伍蓬勃发展,形成“百马同辔,骋足并驰”的可喜局面。宿州马戏迎来了其文化发展史上的华彩篇章。

浏览大图

参观马戏团

8日,实践小分队来到了当地的福泰大马戏团,在那里见到了马戏团的表演人员。老戏骨们说,马戏表演艺术的传承需要一代代的相传,这就导致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传承人。因此需要表演人员从小学习杂技,忍受寂寞和苦难。然而如今的年轻人大多半途而废。

浏览大图

队员们与马戏团的管理人员进行了交谈。了解到如今的马戏团的生意有些惨淡,来观看马戏的人越来越少。马戏团如何才能恢复以往的辉煌呢?

浏览大图

了解原因

为了弄清楚马戏团如今惨淡经营的现状,小队成员来到了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给我们解释到:根据国家林业局所发的相关文件《关于对野生动物观赏展演单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的通知(林护发〔2010〕195号)》动物保护协会或志愿者们可以向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表示马戏团虐待动物,造成不好的社会风气;其次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不在仅仅限于马戏团的这种形式,从而造成了马戏如今的状况。工作人员说到:“马戏虽然红火,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冲击却不可小视,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是它急需解决的问题”。

分享海报

(投稿用户:czc1)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上一篇:非遗传承,你我同行——安徽学子“三下乡”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凤画

下一篇:巢湖学院赴六安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孩子,我希望你能好好读书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0 条评论
快上安徽大学生人才网找工作,做兼职!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滁州学院赴宿州探寻马戏之乡小分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正在为您获取最新数据